三年前,当新冠肺炎疫情初起,对疫苗的讨论成为热点,西交利物浦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想做临床试验方向的课题,找到了统计学研究方向的老师朱晓俊博士。
无论是指导本硕学生的毕业课题(FYP),还是带暑期本科生研究项目(SURF),朱晓俊博士始终强调:“学生自己感兴趣最重要。”
“除了公布的那些毕业课题外,有学生来找我,我都会鼓励他们:我不给你指定任何题目,你可以找一些自己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方向,你可以发点论文给我,然后我一起投入进去,我跟你一起学。
“通过这样的方式,首先因为学生自己感兴趣,就会很努力去查资料、读文献;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促使我自己去学,和学生一起探索。”
西浦数学物理学院副教授朱晓俊博士从加拿大归国任教六年来,获批并主持多个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科研项目,同时他也在用教学和科研点燃学生心中的兴趣之火。
带学生做科研:我跟你一起投入
这位对疫苗临床试验感兴趣的同学陆续读了三四十篇相关领域的论文,读完后把论文的思想梳理、总结出来,和朱老师探讨。
“我更多是从统计技术上帮她解释一下,但是很多背后的思想,包括这个领域的发展,很多都是由学生来告诉我的。”朱老师说。
学生告诉老师,她曾经的理想是学医,后来阴差阳错读了数学,而这个FYP项目正好是数学和医学的交叉领域,相当于帮她完成了自己的一个梦想。
学生毕业后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而朱老师还一直把这个课题保留着,不断把自己更多的研究感悟加进去,把它扩展成了一个博士研究课题,带领博士生做更深入的研究。
“做科研需要自己内心内在的动力。”朱老师说,“你喜欢这个领域,就会有热情去学,哪怕碰到一些挫折也无所谓。”
常有学生在迷惘时找到他:进了大学,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找不到方向,怎么办?
在和学生聊的过程中,朱老师常常回想起自己的大学时代。
找方向的过程 就得勇于尝试
“我的本科跟西浦的孩子挺像的,一开始我在上海读大学,后来在父母的支持下,‘2+2’去了加拿大。”朱老师说。
大学前两年,他就读的专业叫“数学物理力学”,相当于进行大量的基础化教育。“当时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就什么都学,还额外辅修了金融,从周一学到周六,已经有‘996’的感觉了。”
两年间学了特别多的课程,他感到过迷茫、“没有学通透”,但是回过头看,朱老师觉得,“涉足领域多了,基础打好了,方便之后转型、探索新的方向。”
从大三起,他的自我定位基本清晰了,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点在哪里。
从此,他走上了统计学这条路。
“找方向的过程,反正就是得勇于尝试。”朱老师说,“就像带学生做科研,有时候你逼着学生干他不喜欢的事,双方都痛苦,不如就让他放飞,让他放开来飞。”
本科毕业后,朱老师直博攻读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博士学位,其后两年留校从事数据分析工作。
回国来到西浦任教,他满怀科研热情,但一开始没有任何教学经验。
“感谢数学物理学院有很好的传承,让我一下子等于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朱老师说。
把困难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有趣化
朱晓俊老师在数学楼的办公室,是老教授郭镜明老师退休前的办公室。
无论是从前的数学系,还是现在的数学物理学院,“传承”是教学队伍的传统。朱老师回忆,“像郭镜明老师、韩云瑞老师这些老教授,真的是亲自下场手把手指点,教年轻老师怎么上课,告诉你学生可能在哪些方面知识有薄弱,需要我们着重讲解,然后讲解的时候会用到什么样的技巧。”
“学院还给年轻老师安排了一位像mentor(导师)一样的资深教师,这位老师时不时会来旁听我的课,然后给我反馈怎么上会效果更好,确实帮助我成长挺快的。”
关于数学课教学,郭镜明教授曾说过:“我们要想办法把一些困难的问题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有趣化。”这句话朱老师一直记在心里。他的体会是:“数学、统计的知识比较抽象,如果能找到一些简单的例子,把学生能感知到的生活常识与相关知识点相结合,会对学生的理解特别有帮助。”
如今,朱老师在西浦快教完六个学年、十二个学期,从大一到大四的多门专业课他都教过。
一位数学系毕业生在知乎上盘点自己的大学四年,朱老师的统计分布被列入“很值得上的课程”。学生说:“内容非常多,把概率论和统计学的思想讲得特别清楚。统计找朱晓俊……肯定不会白学。”
鼓励年轻老师多参加国内学术会议
朱老师喜欢统计。他说:“我纯粹因为喜欢这个领域就干起来,都不一定能区分得开是为工作还是为自己,就是蛮enjoy(享受)的。我觉得这可能就是初心。”
有时候上课上到一半,在讲到某个知识点的时候,他会突然涌现很多新想法。这些想法之后会融入他的论文中,催生他的科研成果。“真是获益匪浅,有种教学相长的感觉。”
朱老师于2017年加入西浦,次年就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并于今年初顺利结项。
谈到申请的心得,他特别强调了打磨“本子”(科研申请书)的重要性:
“一是你的本子写得扎实不扎实,能不能结合国家现在的重点。
“我们学校的海归老师比较多,把想法比较好地表达出来也很重要,这牵涉到约定俗成的表述方式,以及中英文之间的逻辑切换。”
“申请人在专业领域的前期积累,也是影响申请成功率的重要因素。”朱老师说,“建议年轻老师多参加学术会议,特别是国内的会议,可以更好地把握动向,同时在交流中产生更多的思想碰撞。”
朱晓俊,西交利物浦大学数学物理学院金融与精算数学系副教授。自2017年加入西浦以来,先后获批并主持了校内科研发展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同时参与了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科学(自然科学)面上项目。
西交利物浦大学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申报现已启动,欢迎各位西浦学者积极申报、踊跃参与。基金申报相关事宜详询科研管理办公室research.helpdesk@xjtlu.edu.cn 。
(记者:石露芸 图片提供:朱晓俊博士)